<strike id="fi4mi"></strike>

          1. <tr id="fi4mi"></tr>
            1. 引力播 家在蘇州 微博 微信
              首頁 要聞 民生 社會 理論 時評 文體 教育 旅游 圖聞 專題 工業園區

              □ 陳楚九

              最近幾年,蘇州工業快速發展,2021年規上工業總產值更是跨上了4萬億元的臺階。因此外界稱蘇州為全國甚至全球“工業第一城”,而事實上我們有的同志對此也是津津樂道的,不同程度流露出一種滿足感。

              事實果真如此嗎?對此我們必須深入分析,看清事物的本質,保持清醒和警醒。

              1 誰是“工業第一城”?

              近幾年來,“工業第一城”的位次競爭激烈,主要聚焦在規上工業總產值,各個城市似乎都有自己的說法。2021年數據顯示,規上工業總產值全國前三強城市分別為深圳(41341.32億元)、蘇州(41308.1億元)和上海(39498.54億元)。其中,深圳和蘇州均為首次突破4萬億元大關,深圳以33億元的微弱優勢領先,位居全國第一。對此,我們有以下幾點看法。

              其一,最近幾年,工業經濟的發展,蘇州超過了上海,而深圳與蘇州則相互咬得很緊,從2021年的情況看,深圳是真正的“工業第一城”,蘇州則位居第二。蘇州與深圳差距不大,但2021年卻是一個重要“節點”。當然也有說法是,蘇州工業總量達到4.2萬億元,如此則蘇州應該是“工業第一城”。我們感到,無論深圳略超蘇州,還是蘇州略超深圳,這種位次之爭意義都不大,但我們應該警醒看待。2005年蘇州GDP總量緊隨深圳之后,相差800多億元,而2021年蘇州與深圳相差達8000億元,蘇州GDP再要超越深圳似乎難度很大。如今深圳工業總量從略落后于蘇州,到與蘇州不相上下,再到略超蘇州,我們必須看清其中發展軌跡,防止歷史現象的重演,即使是蘇州工業第一,但與深圳相差也不大。在經濟增長難度加大的當下,穩住蘇州工業經濟的發展勢頭,加快構筑蘇州工業經濟的新動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工業第一城”是重中之重。

              其二,從目前情況看,蘇州工業總量雖然超過上海,但并不能說明蘇州的工業經濟實力就比上海強,一定程度上,蘇州目前僅是“數量優勢”,而從質量上看,在工業能級、產業能級、創新能級等方面,蘇州與上海相比,都不是一個等量級的。對此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必須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在學習上海、融入上海、接軌上海中,服務上海發展,接受上海的輻射帶動,這不僅是蘇州發展的一條基本經驗,更應該是新時期蘇州謀求更大跨越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

              其三,我們論“工業第一城”,決不能光看總量指標,更要分析質量指標。更能反映工業經濟質量的規上工業增加值,深圳去年突破1萬億元,僅次于上海,而蘇州則接近萬億元,略落后于深圳。企業發展是工業經濟質量的重要體現,蘇州與深圳相比,差距十分明顯。比如,2021年深圳新增境內外上市企業47家,總數達495家,深交所主板及創業板上市企業數量連續15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而蘇州累計上市企業233家,不及深圳的一半;比如,2021年深圳新增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34家,排名全國第四,新增19個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排名全國第一,而蘇州2021年新增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4家,累計僅49家,不足深圳新增總量的一半。顯而易見,對標深圳,蘇州工業需要的不僅是總量上的超越,更需要質量上的真正超越。

              2 深圳工業發展的特色何在?

              客觀地看,蘇州與深圳同樣是改革開放以來崛起的新型工業大市,發展過程大致相同。因此,解析深圳工業發展,其中有值得蘇州借鑒之處。

              深圳工業經歷了高速增長、轉型升級與創新驅動等發展階段,實現了從基于要素稟賦的成本優勢向基于市場化競爭、專業化集聚的規模優勢、效率優勢、創新優勢轉變,成為我國工業重鎮、外貿強市。2012年到2021年,深圳在不到十年時間里,規上工業總產值實現從2.1萬億元到4.1萬億元的規模躍升。2021年深圳全口徑工業增加值邁上萬億元新臺階,達10356.03億元,僅次于上海,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3.8%。我們可以發現,深圳工業經濟發展形成了以下特色。

              一是創新與產業雙向賦能,科技產業化成效顯著。多年來,深圳堅定走科技產業化道路,充分發揮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構建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最近幾年,深圳又積極發揮政府在大攻關、重研發、補鏈條等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形成了“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幫助企業最大限度地縮短從技術創新到產業化的進程,讓研究發明與技術創新的市場價值得以盡快體現。目前深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量超過1.7萬家,歐盟公布的《2021年全球企業研發支出2500強榜單》中,深圳有55家企業上榜。

              二是強大的梯次型創新企業集群已經形成,每千人擁有商事主體數全國第一。深圳擁有像華為這樣的世界500強企業,又存在大量的具有行業競爭力的創新型中小企業。眾多專業化創新企業在以網絡為基礎的工業體系中競爭生存、分工協作,在一個技術和市場高速變化的時代,通過技能、技術和資本的自發重組謀求多種技術發展機遇,間接促進了深圳經濟靈活性、專業化和多樣性發展,這些制造業企業也成為深圳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這種梯次型創新企業集群的背后是深圳良好的創業氛圍。2021年深圳各類商事主體總量達380萬戶,企業主體240萬戶,商事主體總量穩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目前深圳擁有中小微企業超過250萬家,約占商事主體數量的三分之二,占企業主體數量的99.9%。深圳每千人擁有商事主體215.7戶、擁有企業136.7戶,是全國創業密度最大的城市。

              三是工業企業畝均效益持續提升,工業發展韌性和內生動能不斷增強。深圳工業從改革開放初期的“三來一補”起步,到上世紀90年代率先發展高科技產業,再到近十年布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批附加值高、資源消耗少的工業新興企業、新興業態快速發展,工業畝均效益持續提升,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由2014年的18.7萬元/人,提升到2020年的28.8萬元/人。

              四是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九連降,綠色低碳發展優勢突出。深圳曾經經歷過粗放式增長階段,也面臨著資源環境等“四個難以為繼”問題。面對資源環境緊約束,深圳主動對標國際先進城市,致力于用更少資源能源消耗、更低的環境代價創造更大的經濟產出。近10年來,深圳先后數次修訂產業導向目錄,主動淘汰數萬家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企業。2012年至2020年該市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實現九連降,成為國內單位面積經濟產出最高,萬元GDP水耗、能耗和碳排放強度最低的大城市。2021年,深圳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降至18微克/立方米,創有監測數據以來新低;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為37微克/立方米,穩定達到國家一級標準;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居全國超大城市第一;“深圳藍”“深圳綠”成為城市名片。

              3 蘇州工業怎么“破圈”?

              面對復雜多變的宏觀形勢,面對深圳工業的強勁發展態勢,蘇州必須樹立跨越發展的信心和決心,真正牢固確立“工業第一城”的地位。

              一是增強破圈意識,加快突破“能級圈層”。蘇州工業經濟要加快實現跨越發展,首要問題是加快突破“能級圈層”,說到底,蘇州工業經濟目前還是以“規模能級”為主,與深圳等地相比,“創新能級”總體偏弱。我們必須以思想觀念、思維定勢的“破圈”,實現工業格局、發展能級的“破圈”,向更高目標攀登,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跨越。我們絕不能滿足于總量規模優勢,或者是數量差距的位次之爭,而是必須跳出原有格局和層級,聚焦建設世界一流工業強市,真正打造不僅在總量上,更在質量上的“工業第一城”,在產業能級、創新能級上實現更大躍升。

              二是增強機遇意識,努力構筑創新優勢。當前宏觀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是如何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我們必須認識到,“穩”是前提,“進”是根本、是目的,在當前形勢下,蘇州工業經濟必須“以穩謀進”,這個“進”,就是要在宏觀不利的情況下尋找機遇、把握機遇,加快推動蘇州工業轉型升級。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機遇面前人人平等,大家都面臨著同樣的發展機遇;機遇面前又是不平等的,就看誰覺醒得早、抓得準,誰能搶得發展的先機,誰就能立于不敗之地。當前,我們必須堅持工業強市,緊緊圍繞市委明確的打造產業創新集群這一重點任務,加快構筑蘇州工業的創新發展優勢。

              三是增強改革意識,積極推進政策集成??傮w上看,我市圍繞工業發展出臺了很多政策措施,政府各部門、各板塊、各個口子均有相關的優惠政策、扶持基金或資金,這方面的力度可謂不小。但在具體落實過程中還是面臨一些矛盾問題,存在優惠政策一定程度的“政出多門”,縣級市(區)之間、部門之間沒有形成合力。我們感到,當前蘇州正加快推進市域一體化發展,而真正實現市域一體化,不僅僅是基礎設施的聯通,更重要的是拆除行政藩籬,實現政策、機制的一體化。我們有必要按照市域一體化的改革思路,對現有政策進行梳理、整合,加大各類政策的系統集成,形成促進蘇州工業經濟跨越發展的政策聚合優勢。

              ★作者系蘇州市委原副秘書長、市委研究室原主任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時隔三個賽季 蘇州肯帝亞再進季后賽
              海棠依舊
              炒新茶
              都很美
              記錄春天
              牡丹綻放 春色滿園
              精品国产专区91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