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軍
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民族的象征。“蘇作”成語之所以能自成一派,就在于它不僅折射出歷史悠久的蘇州文化,也演繹了特色鮮明的蘇州精神。蘇州之所以能成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之所以能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無疑是蘇州精神和時代理念共同引領的結果。“蘇作”成語從一個側面凸顯了蘇州本土文化的魅力,宣示了蘇州地域精神的張力。在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大潮中,如何在守護、彰顯蘇州傳統語言文化的同時,不斷弘揚、推演蘇州人文精神,應該是新老蘇州人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是一張永遠做不完的答卷。
蘇州自古山水形勝,人文薈萃,不僅是孕育正宗吳方言的核心區域,也是誕生吳派文學、吳派藝術、吳派學術的風水寶地。蘇州的本土文化底蘊豐厚,個性鮮明,歷來是中華地域文化中富有活力的一個板塊。蘇州不僅為中華民族呈現了諸多魅力無窮的文化精品(昆曲、評彈、刺繡、園林等),也為國家通用語言貢獻了不少韻味獨特的語言瑰寶。在這些繁若星辰的語言瑰寶中,“蘇作”成語堪稱一串最為璀璨奪目的明珠。
“蘇作”,顧名思義就是蘇州制作、蘇州創造的意思。自唐宋初具規模以后,歷經元、明、清三朝的不斷推演,蘇州的雅俗文化和民間工藝日臻精良,逐漸成為江南文化與技藝的典范,以至“風物雄麗為東南冠”。明代中葉之后,蘇州物阜民殷、生活奢華,更被譽為“江南之府”和“時尚之都”,不但“衣被天下”,而且“五方畢至”,誠可謂“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作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一方重鎮,當時的蘇州百工萃集,技藝精湛,尤其是在玉器等裝飾品的制作方面獨步全國、引領潮流。清人納蘭常安《宦游筆記》在描繪當時專諸巷琳瑯滿目、花樣繁多的各類工藝品時稱:“凡金銀、琉璃、綺、銘、繡之屬,無不極其精巧,概之曰‘蘇作’。”自此,“蘇作”聲名遠揚并日益形成一種品牌效應。在當下的文化語境中,“蘇作”早已成為蘇州地產工藝美術精品的統稱,涵蓋玉石首飾、刺繡緙絲、竹木樂器、傳統服飾等諸多工藝品,已被蘇州市玉石雕刻行業協會和蘇州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成功運作為國家注冊商標。時至今日,“蘇作”因擁有“精、細、雅、巧”等特點而在工藝美術界和文玩收藏界享有盛譽,也一直備受專業人士的青睞。
毋庸置疑,當今的“蘇作”已從一個行業標簽升格為文化品牌,應該可以適用于一切具有蘇州地域特色和文化品位的物質和非物質產品。所謂“蘇作”成語就是具有蘇州地域風情和文化特色的本土成語。判斷一個成語是否屬于“蘇作”,大致有五個基本維度:第一,該條成語出自蘇州本土人士之手,如“匹夫有責”出于明代思想家、昆山人顧炎武之口;第二,該條成語反映蘇州本土人士的行狀(事跡),如“名落孫山”的主角孫山就是宋代一名參加科舉考試的吳中才子;第三,該條成語反映蘇州的歷史傳說,如“覆水難收”講述的就是漢代吳中藏書人朱買臣休妻的故事;第四,該條成語涉及的人事發生在蘇州境內,如“司空見慣”出自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在蘇州刺史任上參加一次豪門盛宴時即興創作的詩作;第五,該條成語涉及的內容在蘇州有相關的歷史遺存,如“頑石點頭”的故事就發生虎丘山下的千尺坪,“石點頭”至今仍在。一個成語但凡具備了其中的某一點,就可視為“蘇作”成語。
在數以萬計的漢語成語中,目前被嚴格認定的“蘇作”成語大約30條。這30條按產生時間之先后排列如下:
吳市吹簫 三令五申 感恩圖報 因地制宜
如火如荼 抉目吳門 鹿走蘇臺
覆水難收 負重致遠 開門揖盜 士別三日
莼鱸之思 頑石點頭 司空見慣
雨露之恩 月落烏啼 犬馬之戀 曲徑通幽
萬籟俱寂 翻江倒海 壯士斷腕
雙管齊下 先憂后樂 名落孫山 橫峰側嶺
將心比心 珠光寶氣 森嚴壁壘
粉墨登場 匹夫有責
與浩瀚的成語之海相比,區區30條“蘇作”成語盡管看起來占比不大,但地位和作用卻非同小可:
一是貫穿古今,彰顯歷史。30條成語就是30個故事,從春秋戰國、漢魏六朝,一直到唐宋元明清,綿延不絕,構成了一幅相對完整的歷史畫卷,家國變遷與個人際遇都在其中得到了較為充分的反映。
二是知名度大,使用率高。除了“吳市吹簫”“抉目吳門”等條目略顯生疏外,其他各條可謂家喻戶曉、人盡皆知,幾乎是中等文化層次以上者腦中的必備之物。
三是來源廣泛,門類齊全。這些成語有的來自民間傳說(如“覆水難收”),有的來自歷史故事(如“士別三日”),有的來自詩文語句(如“曲徑通幽”),有的來自逸聞趣事(如“雙管齊下”),幾乎覆蓋了成語的所有來源。
四是文化濃郁,特色鮮明。比如,“莼鱸之思”抒發的是游子的思鄉之情,其中提到的莼菜和鱸魚是地道的吳地名產。又如,“粉墨登場”敘述的是一代昆曲名伶夏汝開的曠世才藝。昆曲就發源于昆山,而夏汝開正是昆山人士。
眾所周知,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民族的象征。德國著名哲學家和語言學家威廉·洪堡特在其名著《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中指出:“語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現;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成語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語言精品,更是承載了豐富的文化意蘊和深厚的民族精神。“蘇作”成語之所以能自成一派,就在于它不僅折射出歷史悠久的蘇州文化,也演繹了特色鮮明的蘇州精神。這些精神包括開放包容(如三令五申、頑石點頭)、砥礪奮進(如士別三日、負重致遠)、勇于擔當(如先憂后樂、匹夫有責)、睿智豁達(如莼鱸之思、壯士斷腕)、低調內斂(如名落孫山、覆水難收)、幽默風趣(如粉墨登場、司空見慣)。這些精神從古至今一脈相承,與現代思想融會貫通,從而鑄就了蘇州特有的秉性、氣度與格局。蘇州之所以能成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之所以能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無疑是蘇州精神和時代理念共同引領的結果。
可以說,“蘇作”成語從一個側面凸顯了蘇州本土文化的魅力,宣示了蘇州地域精神的張力。在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大潮中,如何在守護、彰顯蘇州傳統語言文化的同時,不斷弘揚、推演蘇州人文精神,應該是新老蘇州人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是一張永遠做不完的答卷。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