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言
“地球一小時”是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所提出的一項全球性節能活動。今年的“地球一小時”中國區主場城市活動放在了昆山,活動主題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城市”,論壇邀請了相關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等共話生態。
“地球一小時”最初的意思是倡導家庭及商界用戶關上不必要的電燈及耗電產品一個小時,以示對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支持,相對于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來說,其象征意義要遠大于實際意義。而且,全球氣候問題只是全球環境問題的一個方面,“地球一小時”可以說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個小小接口。
全球氣候變化給人帶來的最直觀的感受之一,就是連續多年全球性的夏季高溫天氣。其中原因有很多種,但總體而言,和人類對環境的過度開發,對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有關。所以,近年來,人類提出從環境角度出發,利用環境生態規律來解決環境問題的新思路,EOD(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Nbs(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等新理念、新思想成為解決這個問題主要的探索方向。
就蘇州而言,蘇州是人口大市、工業強市,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之間必然存在一定的矛盾,但蘇州用實際行動證明,在發展過程中并沒有搞竭澤而漁式的片面發展,沒有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兼顧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尤其近年來,蘇州更是通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長江大保護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落實生態補償機制、加強區域協同治理等措施,成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并建成了全國首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群,成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重“優等生”。
相比于設立“地球一小時”等軟性的、象征性的紀念活動,在政策層面,環境保護應該有一些不可逾越的“硬杠杠”。以昆山為例,目前正從資源角度入手,牢牢守住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其實,這應該也是整個蘇州大市應該遵守的控制線。此外,從個人角度來說,養成自覺保護環境、杜絕資源浪費的觀念十分重要,“地球一小時”是踐行的機會,我們理應攜手描繪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因為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